垃圾分类开始试点后,试点社区的居民热情高涨。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垃圾分类,而且踊跃为试行办法“挑刺儿”,提出了更适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改进意见。
市市政部门表示,之所以试点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市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将综合考量后提出改进方案,方便市民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
尽量发放小型垃圾桶
阜西社区 孙阿姨
“您来看看,我家人口少,厨余垃圾桶得三天才能装满,如果一天就扔浪费垃圾袋,可等三天装满了再扔那得多味儿啊!”家住阜西社区的孙阿姨说,平常就老两口在家,买菜都买净菜,所以厨余垃圾少,而政府发的10升垃圾桶和垃圾袋太大了。不仅孙阿姨家,这个社区里,人口少、年纪大的家庭居多,大家都觉得垃圾桶有点大。
“我建议,政府部门今后在配置垃圾桶时区分不同容积供不同家庭选择。厨余垃圾桶尽量发小型的,例如5升、8升的,方便市民家中厨余垃圾日产日清,不在垃圾分类中再产生浪费……”在孙阿姨书桌上,建议书已经写了一半,孙阿姨表示还将征求邻居的意见,一并整理好交给相关部门。
加强对保姆和小时工培训
怡海花园 陈女士
最近几天,家住丰台区怡海花园的陈女士每天上班前还多了份“工作”——检查家里的垃圾是不是按要求分类了。“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家务活儿多由小时工帮忙完成,但小时工接受的垃圾分类培训比较少,忙起来经常顾不上,分类做得一点儿都不好。最近我都不好意思扔垃圾了。”陈女士向家政公司反映,请他们加强对小时工、保姆的培训,“起码得遵守咱北京市的规定啊!”
据不完全统计,本市有五分之一的家庭家务由保姆或小时工来承担,对家政服务人员进行垃圾分类培训,显得尤为必要。“保姆不是不想分,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分。”同住怡海花园的于先生说,他把社区发放的垃圾分类材料贴在了厨房里,保姆一点一点对照着做,虽然还不完全到位,但比起以前“只要和吃沾边就是厨余垃圾”的认识已经好多了。
向居民发放厨余垃圾“名录”
枣营北里居委会 索永强
在帮助居民区别厨余垃圾方面,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居委会想出了办法。居委会副主任索永强拿出一份复印好的厨余垃圾“名录”,是不是厨余垃圾按“单”索骥马上就能分辨。这份包括16大项的名录,既有水果、蔬菜这样的大类,又列出了诸如茶叶渣、蛋壳、鸡骨头、废油等具体例子。居委会还特别告诉居民,厨房中的塑料膜、塑料盒等包装物不是厨余垃圾,千万不能混投。
“以前我们发放的宣传材料过于宏观,分发了这份具体‘名录’后,居民厨余垃圾分类合格率明显提高了。”索永强告诉记者,现在社区分类合格的厨余垃圾占全部垃圾的十分之一。
在中小学进行垃圾分类教育
翠屏北里 赵先生
家住通州区翠屏北里小区的赵先生近来总是为刚上小学的女儿不好好分垃圾着急。“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这垃圾分类也一样,得在孩子小的时候养成习惯。”赵先生建议市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在中小学校里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有时候家长说话孩子不听,但老师交代的他们都很认真。”赵先生说,社区开展的各项教育、老年课堂等都应当加入垃圾分类教育课程,不断强化认识才能促进养成分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