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首都文明办联合爱家广播、北京市妇联等机构,策划了“红透半边天--我们身边的女共产党员”系列访谈。访谈选取老、中、青不... 详细>>
“妇救会”是“妇女救国会”的简称。在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全国各地的妇女纷纷组织成立妇救会。妇女救国会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妇女为中国共产... 详细>>
徐忠吉,84岁,党龄68年,离休前为北京市妇联副局级干部。经历:徐忠吉老人出生在山东省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当过儿童团长、妇救会主任。抗日战争期间,曾... 详细>>
查看全文>>
马维: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说那过去的事》节目,我是主持人马维。今年84岁的徐忠吉奶奶老家是在山东省沂蒙山区。
徐忠吉:山东口音改不掉,我喜欢吃山东大煎饼。
马维:大葱大蒜蘸大酱。
徐忠吉:大葱在南方待时间长了,孩子们都不吃,我就改过来不吃。
马维:虽然老人已是满头白发,但是说话口音,生活习惯基本没变。
徐忠吉:喜欢吃山东那个小豆腐。小豆腐就是黄豆磨了以后搁上菜,那菜是开水焯了的,又是青菜,又是叶菜,有柳树叶什么的。
马维:听众朋友,沂蒙山区是一个全国文明的革命老区,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有过描写。比如沂蒙六姐妹、红嫂等。徐奶奶当年在老家时,她当过儿童团长,妇救会主任。虽然这段经历距离现在已经是六七十年了,但是老人回忆起来仍很真切,在今天《说那过去的事》节目中,我们就一起跟随徐奶奶的讲述,共同去感受,一位经历过风雨的老人的情怀。
徐忠吉:沂蒙山区有好多县,我们那个叫沂水县,沂水县是沂蒙山区的中心。
马维: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徐忠吉:这个地方也是兵点必夺之地,也可以说是河流纵横,山带起伏、有山有水,有平原。
马维:它基本上是属于山区。
徐忠吉:山区,但是我们是山区的平原,说这个地方老百姓过去在战前比较富饶,在山区的平原土地非常肥沃,种什么长什么。
马维:听徐奶奶讲,在抗日战争期间,沂水县四分之一的人都参加过打仗,其中死亡有三万多人,所以有句话说“沂蒙山每一个山头都有军民的鲜血,每一条河流,都有军民的汗水”。
徐忠吉:1940年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好像有个总队。
马维:师长是谁。
徐忠吉:政委是罗荣桓。我们那时候听说(咦,我说来了)来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马维:心里就踏实了。
徐忠吉:来了以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那时候我是儿童团长。
马维:您当儿童团长的时候您都做过什么。
徐忠吉:儿童团长的事挺多的,站岗、查路条、捉汉奸,这是一个。第二个是送情报,那时候消息不像现在,没电话,也没手机;再一个就是救治伤员,还有拥军去抗属做好事,因为抗属很多,死的就是烈属,帮他们做点事,还有百姓学习,学文化,学唱歌,可忙活了,而且死亡率也很高的。
马维:很危险?
徐忠吉:那时候群众团体,死亡率挺高的。
马维:儿童团一般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徐忠吉:鬼子来了以后,就像电影里边说的一样,那都小孩逮着拷打,逼迫,很厉害的。
马维:就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
[短片回放] 马维:您当时有被抓住过吗?您遇到过什么危险吗?
徐忠吉:因为我们那个村是个保留村,就是根据地,区县领导各方面工会联系比较多,群众基础也比较好,抗议救国组织比较健全,我就见到过三次鬼子。
马维:您在什么情形下见过鬼子。
徐忠吉:我一个是在1939年,他搞了个大扫荡,五万人大扫荡,他的战略是铁壁合围,拦网扫荡;还有一次是我生天花,那次很危险。
马维:您得病了,得天花了。
徐忠吉:日本对这传染病是很残酷的,因为脸上没有,他看不出来,只是发高烧,他看不出来,看出来以后就把人烧了。有天花,就有传染病,消毒,因为他是过路。
马维:他到您家看到您了。
徐忠吉:在山上,也还不是太低,那时候有老人,说她病了,感冒发烧。
马维:您刚才说作为儿童团团长,您还唱歌来着。
徐忠吉:唱,我是我们那个啦啦队都有名的,我挺活跃的。“老乡们起来啊,准备反扫荡,鬼子们的扫荡较前更凶狠,更加猖狂,他们实行袭击,实行抢光杀光烧光,三步合计来扫荡。老乡的血仇恨不断的增长,老乡,老乡,我们活跃的敌后方,我们活跃的敌后方准备反扫荡,吹条破路,断桥梁,斩断敌人的封锁线,走出东原反扫荡,老乡,老乡,准备要反扫荡”(唱)。这我当时给共产党唱的。
马维:挺好,这词这么多年您都记着呢?
徐忠吉:我小的时候都记得。
马维:刚才您还讲啦啦队。
徐忠吉:我们东边一个村叫坡庄,坡庄来一个,叫你唱,你就唱,不要扭扭捏捏装姑娘。特活跃,部队文化干事都觉得我挺难缠的,一个他们部队来了以后,就跟着屁股后头,你教教我唱歌,不教会不成,粘糊人家。还有一个要教他们唱。
马维:您当时嗓门特大吧?
徐忠吉:我现在嗓门也大,我孩子说你别那么大嗓门,你看我以后开会,解放战争了,五千人开会没麦克风,就站在一个桌子上说。他们给我起外号“纸糊的驴大嗓门”。纸糊的驴,脖子都在盆包着,纸糊着驴大嗓门,这是一句玩笑话。
马维:徐奶奶,我听说您入党的时间也挺早的。
徐忠吉:现在算我党龄,那是1944年入党的,我实际是1942年入党的。
马维:还提前了两年。
徐忠吉:我母亲是妇救会长,她小脚,我这个人的特点就是肯吃苦不怕跑路,另外胆子也比较大。我记性比较好,那时候开会布置任务什么的,他们都记不得。还有上党课,一个是进行抗战三个阶段教育;第二个是抗议民族统一战线的教育;第三,革命期间教育。今天晚上讲了以后,明天晚上讨论,讨论记不住,我记性记比较好,我家里我母亲,我哥都是党员,他们坐在土炕上,把我搁在炕里头叫我听,他也听,我也听,我听的多,记得多,白天和他们学习学习,讲课的日子后来发现了,怎么有个孩子在这儿,因为我个很小,说她记性比较好,说后来发展她,发展她,后来那么矮。他说这样吧,对下边做党的工作,报党的组织生活,先不上报,太小了,一看那么小。
马维:您那个时候十几岁?
徐忠吉:14吧,我在上海他们给我起个外号叫录音机。
马维:您的外号真多。
徐忠吉:就是一般讲了以后我都能记个大概。
马维:您能听得懂。
徐忠吉:我还记得讲党的群众路线,打比如讲得很通顺的。好像桃核和桃肉的关系,党组织相比于桃核,群众团体,妇救会、农救会、群救会、儿童团,好比是桃肉,没核不行,没肉也不行,党群关系密切。
马维: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就是桃核和桃肉的关系。
徐忠吉:对,光有核没肉不行,就是鱼水关系。
马维:当时就是这么讲解党的政策。
徐忠吉:举例说的群众路线的重要。
马维:徐奶奶我接着问问您,您什么时候当妇救会的主任?
徐忠吉:我是代理主任,因为我母亲还挂着呢,我跟着我母亲。妇救会组织,这个组织是有会长、副会长、委员,下面分成若干个妇救会小组,小组与小组长,组织很严密的,性质就是抗日救国妇救会,妇救会比别的组织大。
马维:所有的妇女都参加了。
徐忠吉:是,它的任务一个就是动员参军。
马维:动员家属参军。
徐忠吉:动员参军,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夫上战场,但是在妇女里边参军那个时候伤亡率,头一天参军,第二天一个战役就牺牲了,死亡率很高的,条件差,阻力最大的还是妻子和母亲。死亡率高,确实有顾虑,一个是做工作,一个是带头。第二个任务就是救护,抢救救护伤员,那时候也没什么条件,也没有医院,也没有消炎药,也没有止疼药,什么都没有。参军完了回来以后就是护理,流血不止,有的肠子都在外头,挺惨的,没有消毒水,用食盐水,你知道很惨的,往伤口里撒盐,盐本身煞的慌,但是它还消毒,有时候也挺心疼的,你心疼也没办法,要不然发炎。还有止血,止血那时候没有药就有一种野菜,我们叫齐齐菜,那上面有刺,刺儿菜,那个弄碎了以后止血,用嘴巴嚼碎了以后弄上去止血,血流多了不就完了吗。
马维:就涂在伤口上。
徐忠吉:就涂在伤口上,没有纱布,就是用那什么布,消毒都知道,因为这都经过基本的常识教育,都是煮一煮,不管白的蓝的,煮一煮就消毒。
马维:煮一煮。
徐忠吉:用开水煮,救护伤病员妇救会的任务是很繁重的,喂饭,还得想办法给他如何营养吸收的好得快。
马维:我们以前在一些影视剧中也看到了,比如您刚提到喂饭的问题,好像当时有刚生完孩子的妈妈。
徐忠吉:喂奶,红嫂就是,红嫂离我们村40里地,这个红嫂她叫明德英(音)。
[短片回访] 徐忠吉:这个红嫂她是个哑巴,残疾人,很苦的。就住在一个小屋里面,她那个屋不是平屋的,就是用四根柱子撑起来,上面有一个尖顶子,我们加团瓢屋子团起来一个圆的。
马维:屋子很简陋,四根柱子撑起来一个茅棚。
徐忠吉:茅棚上面有一个尖,下雨不撒水。
马维:雨就会顺着边流下去。
徐忠吉:那时候很多,喂小米粥,喂豆腐脑,豆腐含蛋白质比较高,想着法叫他恢复得快,增加体质,这个妇救会可是起了大作用。
徐忠吉:第三,织布纺线,做衣服,做鞋,这是大量的。织布就是先用棉花纺成纱,纺纱一般棉花是很膨胀的,很轻的,一般的一个妇女四天纺一斤,就是抽丝一样的纺,纺完以后就织布。经纬线一拉才一根线,慢慢的织。
马维:经线、纬线。
徐忠吉:很大的工作量,再一个做鞋,鞋穿得厉害,下雨爬山,鞋穿得很厉害,有时候下雨就把鞋帮两半了,泥泞黏,黏以后这个地方就开了。
马维:被泥给沾下去了,那不结实。
徐忠吉:再结实走得多,一天走一百多里,又爬山什么的,泥里水里的。
马维:您会做吗?
徐忠吉:我会,我纺线我还纺得挺快的,我三天纺一斤。
马维:那您比别人少用一天。
徐忠吉:我做事挺麻利的,挺快的。夏天这屁股都生了痤疮。
马维:就是纺纱织布坐的,磨来磨去,生疮了。
徐忠吉:热,出汗,出汗再潮湿,磨来磨去,很苦的。还有做鞋最困难的就是用的麻线,一种植物叫麻,就是搓绳子用的,挺结实的,那鞋底是用那个做的。做的不是这样样子滑,使劲搓,都做得腿都一个毛孔一个血点。
马维:要用小腿肚子外面来搓那个麻线。
徐忠吉:对,搓成一个绳。
马维:把腿都搓伤了,搓出血点来。
徐忠吉:对,一个毛孔一个血点。
马维:还有那个锥子,拉线绳手也会。
徐忠吉:手这里也坏,小拇指容易磨破。得趸紧了才结实。做军衣、军鞋,还做军袜,那时候没有袜子。冬天做袜子,袜子就是白布,底子也弄得很结实。条件好一点以后,山区不是有羊吗?把羊毛捻成线,使羊毛,那个很少了,太奢侈了。再一个任务就是做饭,部队来了,打仗了就是摊煎饼,摊煎饼那个工序也很多的,先上磨磨,小米、高粱、老玉米,各种粮食都有,先泡,泡完了以后再磨,还有推碾子都是人工。
马维:本身泡发了,泡水了,然后磨出浆来。
徐忠吉:就那么摊煎饼。
马维:煎饼就是做出来的。
徐忠吉:煎饼就是做出来的。
马维:摊煎饼那个锅有多大?
徐忠吉:有大有小,一般像这个就是用大一点的,大一点的煎饼大。
马维:直径有半米。
徐忠吉:差不多半米,太大的板米可能有二尺。做的一个东西叫做抡耙,还有一种剐。
马维:不同的手法。
徐忠吉:那个工具叫煎饼耙子。
马维:您那个煎饼做好之后又怎么吃?
徐忠吉:电视里面罗荣桓同志不是说,吃煎饼看报纸,有这么一个插曲。
马维:这怎么会“吃煎饼看报纸”。
徐忠吉:煎饼我们都是叠起来吃的。
马维: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方块。
徐忠吉:一包一包的,还有菜,没有炒菜,我就说小豆腐,菜有维生素,豆子有蛋白质,罐子一罐一罐的,要不不好拿。
马维:送给战士吃。
徐忠吉:一包一包吃,等于是战士食堂,送到战场,送到营地,平常驻防就送到营地,打仗送到战场,送到战线,有时候送点咸菜,淹的疙疸,切碎了以后,搁上点葱花一拌,那也很好吃的,那比没有好多了,现在我吃着还挺香的,吃的上就不错了,都吃不上。
马维:我听您讲的是津津有味,很好吃。
徐忠吉:我现在喜欢吃,我那冰箱里还有呢,要不我待会儿拿给你吃。
马维:听众朋友,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说那过去的事》节目,我是主持人马维。作为一位从抗日战争中走过的老人,徐忠吉奶奶的妈妈始终不能放下对日本人的仇恨感情,那徐老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欢迎您在节目的下半段继续收听徐忠吉奶奶讲妇救会的故事。好,听众朋友,咱们一会儿见。
(广告) 马维:听众朋友,这里是《说那过去的事》节目,欢迎大家继续收听,我是主持人马维,徐忠吉奶奶今年84岁,可是说起小时候的事情,老人家讲得井井有条,妇救会的全名是妇女抗日救亡联合会,在沂蒙山革命老区,妇女们不仅要救治伤员,送子、送夫参军,纺纱织布,还要参加劳动生产。
徐忠吉:这一项也是很重要的,就是生产,种地,打粮食,女同志推车子,推那个独轮车,独轮车很难推的,它得找平衡,靠臀部来找平衡,要不然独轮车容易歪,朝哪儿歪你就得朝哪儿转,那个劲就转过来了。推车子,推两大篓子好重好重的,没有别的运输工具,要不就肩挑,都不会。像我们没裹脚的。比如说种了地,耕好了以后上地播种,种上以后为了保持水分,保持湿度得踩一遍,那妇女都是小脚,小脚踩就跟蹄子一样,她这样走,都是这样的。
马维:就像您这样抬起脚尖来。
徐忠吉:脚尖不能朝低的,一踩踩个坑,踩得不匀,踩一步她得踩三步才补上,说妇女生产特苦,还得为部队预备马草马料。
马维:为部队预备马草马料。
徐忠吉:对,它不吃草不吃料怎么行,都得预备。不管人吃的,牲口也得有马草马料,特别是打仗,打仗那时候有个骑兵队,骑兵队就抗战后起来,比较好了,前头还没有。马草就是我们干草,小米把糠去了以后是谷子,谷子的那个草铡碎了,扎的一寸长一寸长,用铡刀把它切碎了,装成袋子,一袋一袋子的。还有拌料,拌料就是黑豆煮熟了。
马维:黑豆,有营养。
徐忠吉:就是,黑豆咱吃了也好。
马维:补肾的。
徐忠吉:有的黑豆里面还搁上点摊子,一种粮食作物,产量很高,很粗糙。
马维:口感不好。
徐忠吉:叫摊子煎饼卷螃夹,又柴又硬,这是笑话。就是说你这个人很厉害,摊子煎饼卷螃夹,又柴又硬的,挺倔的,有个骑兵简直是好家伙,不得了,开始没有,后来后期才有,都是俘虏得的。
马维:都是缴获敌人的。
徐忠吉:对,缴获一匹马,对它可爱护了,因为那是战斗力,跑得快。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教育妇女本身的一些事,比如说重婚纳妾,童养媳,再一个就是缠小脚。发现缠小脚真的千刀万剐,缠小脚把中国一半的人都弄成了残废,都残废了,常年束缚着就血脉不通,就会肌肉萎缩,都肌肉萎缩,凡是小脚的脚脖子都很细很细的,而且是在妇女本身也有压力,唐朝妇女以胖为美,那个时候的妇女以小脚为美,是美的标志。不裹脚嫁不出去,裹成那个脚以后真叫痛苦,我裹过,我说起来真想哭。那真是残酷,除了做家长的工作以外,因为它是美的标志,是多少年留下来的。
马维:她也愿意裹。
徐忠吉:她不愿意裹是不美,嫁不出去。那时候我们裹脚唱一个歌。
马维:叫什么歌?
徐忠吉:是姊妹两个对唱。“叫声我的姐呀,听我把话说,几千年留下的缠脚的习惯,前走走,后倒倒,行走站不稳,你看那大脚的走路多稳当。”妹妹唱的,姐姐接着唱“妹妹你说得对呀,缠脚苦难当,走路和干活都是个没力量”,后头忘了。这都是实话,而且还是很形象的。
马维:那个时候您感到害怕吗?生命老是处于危险之中。
徐忠吉:我这个地方负过一次伤,这个胳膊擦了一下,那是鬼子扫荡,我们上外走转移,转移的时候转移晚了,为了搀伤病员晚了,晚了以后飞机就赶过来扫射,扫射擦了点皮。
马维:飞机在头顶上。
徐忠吉:空中打机关炮。
马维:如果打在别的地方呢?
徐忠吉:那打在别的地方就完了,那机关炮很长的,机关炮的炮弹子弹很长的。
马维:您当时害怕吗?
徐忠吉:后来有点怕,当时好像顾不得。一说好像鬼子进村了,来了以后有些人脸都变色的,着急。一走还得拿着东西,拿着杯子,还得带着吃的,我们百姓平常也得预备下一些煎饼,煎饼干的叫煎饼卷子,干了好放,湿了就坏了,包好了以后来了提溜着就走,谁知道多少天,在外头也得吃。
马维:您觉得您小的时候参加儿童团,参加妇救会做了这么多工作,对您以后有些什么样的影响?
徐忠吉:一个是民族自尊心,抗议战争实际上是一个爱国主义大发展,革命英雄主义大发展,要不然它赢不了胜利,民族自尊心,有时候我们开玩笑,包括我母亲在上海的时候,刚开始日本工业展览会,当时比较先进就是一些布,大家都去看。
马维:那是什么时候?
徐忠吉:五几年。
马维:解放以后。
徐忠吉:解放以后。
马维:到日本工业展览会。
徐忠吉:日本工业展览会我去看,我母亲骂我,她说你怎么那么没记性,我看见日本的帽子,耳朵有一个哈达哈达的,我看戴那个哈达帽子,穿那个大皮鞋,我听着心里提溜起来了,我说这不是和平年代嘛,不一样。和平年代不行,一辈子也忘不了。
马维:您跟您妈妈的观点还不太一样。
徐忠吉:我现在老接待代表团,一年来过几次,有的是侵华战争的成员,一直做检讨。
马维:您妈妈后来一直不能原谅是吗?
徐忠吉:不原谅,一直不原谅,因为她走得早,要不然地震咱们支援她,她准反对。
马维:您对这个问题怎么想的。
徐忠吉:一个是国际领导主义,人民和军国主义得分开,那是军国主义发动还是少数的,打仗的他也很苦。那时候在我们街坊去扫荡他们很苦的,我知道鬼子,没吃,我们粮食为什么教育人民战争的,就是不搞“三光”政策。
马维:烧光、杀光、抢光。
徐忠吉:我们也事先经验也对付,我们来个空室清野,就是藏光、运光、搬光、躲光,这都是总结起来了。就是藏光、躲光、搬光,这个搬是怎么着,他扫荡往前赶,利用空隙,他去过的地方他肯定就不去了,就利用这个躲。所以老百姓的办法也挺多的,实践出真智,都是实践总结出来的。
马维:也是斗智斗勇。
徐忠吉:另外他扫荡,我们到后方去,他扫荡,军点那边都出来了,留下的都是残兵败将的。那挺带劲的,我还跟着去过一次,部队不让我去,我硬去的。也是累赘,一个是爱国热情,好奇心。
马维:现在发展了中日友好关系,他们过来办展览,包括后来您提到的,您还接待从日本来的门球代表团。其中您刚才讲到过一些战犯。
徐忠吉:对,他不是战犯,就是参加过侵华战争。
马维:后来您还跟他们有过交流这件事情。
徐忠吉:他们交流完了请我们吃饭,他做反省。吃完了,说完了,站起来给我们鞠个躬。我们说这是过去以往的事,那个时候也不是人民决定的,少数军国主义决定的,日本的民族自尊心很强的,民族主义很厉害的,能反省觉着还是比较客观的。侵华战争,我们把东西都躲光了,连水都没得喝,我们把水井,水井我们弄好多的柴火躲起来,水井都盖起来,他水都没得喝。
马维:发现不了这水井。
徐忠吉:他找不着水井,没水源,他也是,他就靠老百姓,抢老百姓,老百姓都藏光了,他没有,都躲光了,他没有,他也很难。
马维:具体难到什么程度您见到了吗?
徐忠吉:有一次他没得吃,来我们这儿扫荡,到家里去以后找到花生,他中国话不会说,他知道这是花生以后,就剥花生吃,剥了以后我们以为他吃,剥了以后他弄个袋子装着背着走,背着走细水长流了。他实在是找不着吃的,因为藏光了,所以这个地方,我说抗议战争,农民真出了力。“人人那个都说唉,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唉,好风光;山清那个水秀,多美丽,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唱)
马维:听众朋友,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北京爱家广播《说那过去的事》节目,今天为您讲述的是老妇救会主任徐忠吉奶奶的故事。徐奶奶退休前是一位副局级干部,在北京市妇联工作,退休后她也没闲着,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体育活动。目前,他是东城区门球运动协会副会长,老人家现在每周还会到地坛公园打门球,并且组织参与门球比赛。徐奶奶的老伴前几年去世了,老伴在退休之前曾任东城区政协主席区委副书记,听徐奶奶讲,两个人虽然性格不一样,但彼此体贴,日子过得简单而温暖。
徐忠吉:我们两个性格,他内向。
马维:您外向?
徐忠吉:我外露,他一直说你脾气那么急,那么好说,粗粗拉拉的,我说没办法了,改不了。好老头,他一袋烟,在这个地方,冬天和小老头晒太阳;夏天,树荫底下乘凉。
马维:去世之前也是住在这儿吗?
徐忠吉:住在这里,我们住得是最差的,东城区盖了好多房子,都搬了。
马维:您老伴也是山东人吗?
徐忠吉:山东人,我们是一个区。我们那个区挺好的,1940年开始评先进支部,我们那个区是先进。
马维:您跟老伴怎么认识的?
徐忠吉:参加工作以后,他是少有文化,那个时候高校毕业在我们那就是秀才了。原来他在下面当秘书,又把他调到地委组织部,我调到地委团委,还是组织介绍的,我们俩性格不大一样,我疯,他老实。
马维:我也是听妇联的负责人特别介绍,说您一直特别倡导简单生活的理念。
徐忠吉:对,我生活特别简单。你看我一般营养品我都不吃,但是我不吃这个我活动,我包括参加公益劳动,我家庭生活很简单,孩子都嫌我吃得不好,都给我买,我那个儿媳妇儿挺孝顺,给我买好的鸡蛋。我自己很简单,我就想我喜欢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喜欢吃就需要,不一定是大鱼大肉,我也不吃肉。一个是不上高的比,另外一个,我觉得喜欢就是需要,我喜欢吃,那煎饼我挺喜欢吃的。还有一个我爱动,劳动本身也是锻炼,我不怵干活,我现在岁数那么大了,照干。
马维:不怵干活,干活还不吸力。
徐忠吉:不吸力,我找保姆我觉得是个负担,我自己爱怎么着怎么着,比较自由,比较方便,而且我吃饭也比较方便,我一个菜一个汤。
马维:您自己做?
徐忠吉:我自己做。
马维:对,您身体很好,自己照顾自己没问题。
徐忠吉:对,他们也知道我不太花钱。上一次我丢了一个月的工资,丢了以后我就说,你们有本事就挣,怎么偷,人家说,这个老太太丢那么多钱,怎么还那么好笑。
马维:您怎么丢的?
徐忠吉:这也是因为公事,我们搞门球全国邀请赛,我们发的规程发多了,超重,超重退回来了,退回来拿工资,在这边银行,从银行里的工资以后,我还用一个草编袋,过去大型的草编袋搁里边,搁里边以后我去贴邮票,就这个工夫给我拿走了。
马维:把您取的工资拿走了。
徐忠吉:还好,我平常都用存折包着,存折在底下,留了50块新票在底下,没拎起来。
马维:丢了一个月工资。
徐忠吉:丢了就丢了,我说怎么着,有本事去挣去,怎么偷,他们说这老太太丢了钱还有点无所谓。
马维:您想得开。
徐忠吉:我想得开,我老丢钱。有时候一装,装错的,装这来了。
马维:装漏了。
徐忠吉:装漏了以后顺着脚跑了,我走路又快,后来也是一个破的,黏黏糊糊的一张钱漏不下去,破了以后脚面子上浮着。你那脚上怎么有钱,我一摸都没了。
马维:不太在意这些。
徐忠吉:不在意。
马维:徐奶奶您看今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您看您党龄都将近70年了,68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您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徐忠吉:我觉着不容易,这么多年,风风雨雨不容易。经过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我觉着很高兴。从自己讲,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党员,老同志,老人84岁了,60多年的党龄算老党员,也算老干部。三老,总归得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马维:听众朋友,您现在正在听到的这首歌曲,歌名是《我的家乡沂蒙山》,演唱者是我国著名歌唱家王昆老师,而且这首歌的版本是1964年。也就是您现在正在听到的这个录音是王昆老师在1964年时演唱的录音。到这里,我们今天《说那过去的事》节目就告一段落了,感谢您的收听。在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将和您来聊一个关于家庭的话题。因为马上就要到国际家庭日了,在国际家庭日到来之前,我们特别邀请收音机前的您,一起和我们说一说,在您家里发生过的一些趣事。明天同一时间参与到我们节目中的嘉宾是广播票友苏京平苏老师,也欢迎大家到时收听,并且参与。再见。
徐忠吉:山东口音改不掉,我喜欢吃山东大煎饼。
马维:大葱大蒜蘸大酱。
徐忠吉:大葱在南方待时间长了,孩子们都不吃,我就改过来不吃。
马维:虽然老人已是满头白发,但是说话口音,生活习惯基本没变。
徐忠吉:喜欢吃山东那个小豆腐。小豆腐就是黄豆磨了以后搁上菜,那菜是开水焯了的,又是青菜,又是叶菜,有柳树叶什么的。
马维:听众朋友,沂蒙山区是一个全国文明的革命老区,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有过描写。比如沂蒙六姐妹、红嫂等。徐奶奶当年在老家时,她当过儿童团长,妇救会主任。虽然这段经历距离现在已经是六七十年了,但是老人回忆起来仍很真切,在今天《说那过去的事》节目中,我们就一起跟随徐奶奶的讲述,共同去感受,一位经历过风雨的老人的情怀。
徐忠吉:沂蒙山区有好多县,我们那个叫沂水县,沂水县是沂蒙山区的中心。
马维: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徐忠吉:这个地方也是兵点必夺之地,也可以说是河流纵横,山带起伏、有山有水,有平原。
马维:它基本上是属于山区。
徐忠吉:山区,但是我们是山区的平原,说这个地方老百姓过去在战前比较富饶,在山区的平原土地非常肥沃,种什么长什么。
马维:听徐奶奶讲,在抗日战争期间,沂水县四分之一的人都参加过打仗,其中死亡有三万多人,所以有句话说“沂蒙山每一个山头都有军民的鲜血,每一条河流,都有军民的汗水”。
徐忠吉:1940年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好像有个总队。
马维:师长是谁。
徐忠吉:政委是罗荣桓。我们那时候听说(咦,我说来了)来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马维:心里就踏实了。
徐忠吉:来了以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那时候我是儿童团长。
马维:您当儿童团长的时候您都做过什么。
徐忠吉:儿童团长的事挺多的,站岗、查路条、捉汉奸,这是一个。第二个是送情报,那时候消息不像现在,没电话,也没手机;再一个就是救治伤员,还有拥军去抗属做好事,因为抗属很多,死的就是烈属,帮他们做点事,还有百姓学习,学文化,学唱歌,可忙活了,而且死亡率也很高的。
马维:很危险?
徐忠吉:那时候群众团体,死亡率挺高的。
马维:儿童团一般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徐忠吉:鬼子来了以后,就像电影里边说的一样,那都小孩逮着拷打,逼迫,很厉害的。
马维:就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
[短片回放] 马维:您当时有被抓住过吗?您遇到过什么危险吗?
徐忠吉:因为我们那个村是个保留村,就是根据地,区县领导各方面工会联系比较多,群众基础也比较好,抗议救国组织比较健全,我就见到过三次鬼子。
马维:您在什么情形下见过鬼子。
徐忠吉:我一个是在1939年,他搞了个大扫荡,五万人大扫荡,他的战略是铁壁合围,拦网扫荡;还有一次是我生天花,那次很危险。
马维:您得病了,得天花了。
徐忠吉:日本对这传染病是很残酷的,因为脸上没有,他看不出来,只是发高烧,他看不出来,看出来以后就把人烧了。有天花,就有传染病,消毒,因为他是过路。
马维:他到您家看到您了。
徐忠吉:在山上,也还不是太低,那时候有老人,说她病了,感冒发烧。
马维:您刚才说作为儿童团团长,您还唱歌来着。
徐忠吉:唱,我是我们那个啦啦队都有名的,我挺活跃的。“老乡们起来啊,准备反扫荡,鬼子们的扫荡较前更凶狠,更加猖狂,他们实行袭击,实行抢光杀光烧光,三步合计来扫荡。老乡的血仇恨不断的增长,老乡,老乡,我们活跃的敌后方,我们活跃的敌后方准备反扫荡,吹条破路,断桥梁,斩断敌人的封锁线,走出东原反扫荡,老乡,老乡,准备要反扫荡”(唱)。这我当时给共产党唱的。
马维:挺好,这词这么多年您都记着呢?
徐忠吉:我小的时候都记得。
马维:刚才您还讲啦啦队。
徐忠吉:我们东边一个村叫坡庄,坡庄来一个,叫你唱,你就唱,不要扭扭捏捏装姑娘。特活跃,部队文化干事都觉得我挺难缠的,一个他们部队来了以后,就跟着屁股后头,你教教我唱歌,不教会不成,粘糊人家。还有一个要教他们唱。
马维:您当时嗓门特大吧?
徐忠吉:我现在嗓门也大,我孩子说你别那么大嗓门,你看我以后开会,解放战争了,五千人开会没麦克风,就站在一个桌子上说。他们给我起外号“纸糊的驴大嗓门”。纸糊的驴,脖子都在盆包着,纸糊着驴大嗓门,这是一句玩笑话。
马维:徐奶奶,我听说您入党的时间也挺早的。
徐忠吉:现在算我党龄,那是1944年入党的,我实际是1942年入党的。
马维:还提前了两年。
徐忠吉:我母亲是妇救会长,她小脚,我这个人的特点就是肯吃苦不怕跑路,另外胆子也比较大。我记性比较好,那时候开会布置任务什么的,他们都记不得。还有上党课,一个是进行抗战三个阶段教育;第二个是抗议民族统一战线的教育;第三,革命期间教育。今天晚上讲了以后,明天晚上讨论,讨论记不住,我记性记比较好,我家里我母亲,我哥都是党员,他们坐在土炕上,把我搁在炕里头叫我听,他也听,我也听,我听的多,记得多,白天和他们学习学习,讲课的日子后来发现了,怎么有个孩子在这儿,因为我个很小,说她记性比较好,说后来发展她,发展她,后来那么矮。他说这样吧,对下边做党的工作,报党的组织生活,先不上报,太小了,一看那么小。
马维:您那个时候十几岁?
徐忠吉:14吧,我在上海他们给我起个外号叫录音机。
马维:您的外号真多。
徐忠吉:就是一般讲了以后我都能记个大概。
马维:您能听得懂。
徐忠吉:我还记得讲党的群众路线,打比如讲得很通顺的。好像桃核和桃肉的关系,党组织相比于桃核,群众团体,妇救会、农救会、群救会、儿童团,好比是桃肉,没核不行,没肉也不行,党群关系密切。
马维: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就是桃核和桃肉的关系。
徐忠吉:对,光有核没肉不行,就是鱼水关系。
马维:当时就是这么讲解党的政策。
徐忠吉:举例说的群众路线的重要。
马维:徐奶奶我接着问问您,您什么时候当妇救会的主任?
徐忠吉:我是代理主任,因为我母亲还挂着呢,我跟着我母亲。妇救会组织,这个组织是有会长、副会长、委员,下面分成若干个妇救会小组,小组与小组长,组织很严密的,性质就是抗日救国妇救会,妇救会比别的组织大。
马维:所有的妇女都参加了。
徐忠吉:是,它的任务一个就是动员参军。
马维:动员家属参军。
徐忠吉:动员参军,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夫上战场,但是在妇女里边参军那个时候伤亡率,头一天参军,第二天一个战役就牺牲了,死亡率很高的,条件差,阻力最大的还是妻子和母亲。死亡率高,确实有顾虑,一个是做工作,一个是带头。第二个任务就是救护,抢救救护伤员,那时候也没什么条件,也没有医院,也没有消炎药,也没有止疼药,什么都没有。参军完了回来以后就是护理,流血不止,有的肠子都在外头,挺惨的,没有消毒水,用食盐水,你知道很惨的,往伤口里撒盐,盐本身煞的慌,但是它还消毒,有时候也挺心疼的,你心疼也没办法,要不然发炎。还有止血,止血那时候没有药就有一种野菜,我们叫齐齐菜,那上面有刺,刺儿菜,那个弄碎了以后止血,用嘴巴嚼碎了以后弄上去止血,血流多了不就完了吗。
马维:就涂在伤口上。
徐忠吉:就涂在伤口上,没有纱布,就是用那什么布,消毒都知道,因为这都经过基本的常识教育,都是煮一煮,不管白的蓝的,煮一煮就消毒。
马维:煮一煮。
徐忠吉:用开水煮,救护伤病员妇救会的任务是很繁重的,喂饭,还得想办法给他如何营养吸收的好得快。
马维:我们以前在一些影视剧中也看到了,比如您刚提到喂饭的问题,好像当时有刚生完孩子的妈妈。
徐忠吉:喂奶,红嫂就是,红嫂离我们村40里地,这个红嫂她叫明德英(音)。
[短片回访] 徐忠吉:这个红嫂她是个哑巴,残疾人,很苦的。就住在一个小屋里面,她那个屋不是平屋的,就是用四根柱子撑起来,上面有一个尖顶子,我们加团瓢屋子团起来一个圆的。
马维:屋子很简陋,四根柱子撑起来一个茅棚。
徐忠吉:茅棚上面有一个尖,下雨不撒水。
马维:雨就会顺着边流下去。
徐忠吉:那时候很多,喂小米粥,喂豆腐脑,豆腐含蛋白质比较高,想着法叫他恢复得快,增加体质,这个妇救会可是起了大作用。
徐忠吉:第三,织布纺线,做衣服,做鞋,这是大量的。织布就是先用棉花纺成纱,纺纱一般棉花是很膨胀的,很轻的,一般的一个妇女四天纺一斤,就是抽丝一样的纺,纺完以后就织布。经纬线一拉才一根线,慢慢的织。
马维:经线、纬线。
徐忠吉:很大的工作量,再一个做鞋,鞋穿得厉害,下雨爬山,鞋穿得很厉害,有时候下雨就把鞋帮两半了,泥泞黏,黏以后这个地方就开了。
马维:被泥给沾下去了,那不结实。
徐忠吉:再结实走得多,一天走一百多里,又爬山什么的,泥里水里的。
马维:您会做吗?
徐忠吉:我会,我纺线我还纺得挺快的,我三天纺一斤。
马维:那您比别人少用一天。
徐忠吉:我做事挺麻利的,挺快的。夏天这屁股都生了痤疮。
马维:就是纺纱织布坐的,磨来磨去,生疮了。
徐忠吉:热,出汗,出汗再潮湿,磨来磨去,很苦的。还有做鞋最困难的就是用的麻线,一种植物叫麻,就是搓绳子用的,挺结实的,那鞋底是用那个做的。做的不是这样样子滑,使劲搓,都做得腿都一个毛孔一个血点。
马维:要用小腿肚子外面来搓那个麻线。
徐忠吉:对,搓成一个绳。
马维:把腿都搓伤了,搓出血点来。
徐忠吉:对,一个毛孔一个血点。
马维:还有那个锥子,拉线绳手也会。
徐忠吉:手这里也坏,小拇指容易磨破。得趸紧了才结实。做军衣、军鞋,还做军袜,那时候没有袜子。冬天做袜子,袜子就是白布,底子也弄得很结实。条件好一点以后,山区不是有羊吗?把羊毛捻成线,使羊毛,那个很少了,太奢侈了。再一个任务就是做饭,部队来了,打仗了就是摊煎饼,摊煎饼那个工序也很多的,先上磨磨,小米、高粱、老玉米,各种粮食都有,先泡,泡完了以后再磨,还有推碾子都是人工。
马维:本身泡发了,泡水了,然后磨出浆来。
徐忠吉:就那么摊煎饼。
马维:煎饼就是做出来的。
徐忠吉:煎饼就是做出来的。
马维:摊煎饼那个锅有多大?
徐忠吉:有大有小,一般像这个就是用大一点的,大一点的煎饼大。
马维:直径有半米。
徐忠吉:差不多半米,太大的板米可能有二尺。做的一个东西叫做抡耙,还有一种剐。
马维:不同的手法。
徐忠吉:那个工具叫煎饼耙子。
马维:您那个煎饼做好之后又怎么吃?
徐忠吉:电视里面罗荣桓同志不是说,吃煎饼看报纸,有这么一个插曲。
马维:这怎么会“吃煎饼看报纸”。
徐忠吉:煎饼我们都是叠起来吃的。
马维: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方块。
徐忠吉:一包一包的,还有菜,没有炒菜,我就说小豆腐,菜有维生素,豆子有蛋白质,罐子一罐一罐的,要不不好拿。
马维:送给战士吃。
徐忠吉:一包一包吃,等于是战士食堂,送到战场,送到营地,平常驻防就送到营地,打仗送到战场,送到战线,有时候送点咸菜,淹的疙疸,切碎了以后,搁上点葱花一拌,那也很好吃的,那比没有好多了,现在我吃着还挺香的,吃的上就不错了,都吃不上。
马维:我听您讲的是津津有味,很好吃。
徐忠吉:我现在喜欢吃,我那冰箱里还有呢,要不我待会儿拿给你吃。
马维:听众朋友,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说那过去的事》节目,我是主持人马维。作为一位从抗日战争中走过的老人,徐忠吉奶奶的妈妈始终不能放下对日本人的仇恨感情,那徐老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欢迎您在节目的下半段继续收听徐忠吉奶奶讲妇救会的故事。好,听众朋友,咱们一会儿见。
(广告) 马维:听众朋友,这里是《说那过去的事》节目,欢迎大家继续收听,我是主持人马维,徐忠吉奶奶今年84岁,可是说起小时候的事情,老人家讲得井井有条,妇救会的全名是妇女抗日救亡联合会,在沂蒙山革命老区,妇女们不仅要救治伤员,送子、送夫参军,纺纱织布,还要参加劳动生产。
徐忠吉:这一项也是很重要的,就是生产,种地,打粮食,女同志推车子,推那个独轮车,独轮车很难推的,它得找平衡,靠臀部来找平衡,要不然独轮车容易歪,朝哪儿歪你就得朝哪儿转,那个劲就转过来了。推车子,推两大篓子好重好重的,没有别的运输工具,要不就肩挑,都不会。像我们没裹脚的。比如说种了地,耕好了以后上地播种,种上以后为了保持水分,保持湿度得踩一遍,那妇女都是小脚,小脚踩就跟蹄子一样,她这样走,都是这样的。
马维:就像您这样抬起脚尖来。
徐忠吉:脚尖不能朝低的,一踩踩个坑,踩得不匀,踩一步她得踩三步才补上,说妇女生产特苦,还得为部队预备马草马料。
马维:为部队预备马草马料。
徐忠吉:对,它不吃草不吃料怎么行,都得预备。不管人吃的,牲口也得有马草马料,特别是打仗,打仗那时候有个骑兵队,骑兵队就抗战后起来,比较好了,前头还没有。马草就是我们干草,小米把糠去了以后是谷子,谷子的那个草铡碎了,扎的一寸长一寸长,用铡刀把它切碎了,装成袋子,一袋一袋子的。还有拌料,拌料就是黑豆煮熟了。
马维:黑豆,有营养。
徐忠吉:就是,黑豆咱吃了也好。
马维:补肾的。
徐忠吉:有的黑豆里面还搁上点摊子,一种粮食作物,产量很高,很粗糙。
马维:口感不好。
徐忠吉:叫摊子煎饼卷螃夹,又柴又硬,这是笑话。就是说你这个人很厉害,摊子煎饼卷螃夹,又柴又硬的,挺倔的,有个骑兵简直是好家伙,不得了,开始没有,后来后期才有,都是俘虏得的。
马维:都是缴获敌人的。
徐忠吉:对,缴获一匹马,对它可爱护了,因为那是战斗力,跑得快。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教育妇女本身的一些事,比如说重婚纳妾,童养媳,再一个就是缠小脚。发现缠小脚真的千刀万剐,缠小脚把中国一半的人都弄成了残废,都残废了,常年束缚着就血脉不通,就会肌肉萎缩,都肌肉萎缩,凡是小脚的脚脖子都很细很细的,而且是在妇女本身也有压力,唐朝妇女以胖为美,那个时候的妇女以小脚为美,是美的标志。不裹脚嫁不出去,裹成那个脚以后真叫痛苦,我裹过,我说起来真想哭。那真是残酷,除了做家长的工作以外,因为它是美的标志,是多少年留下来的。
马维:她也愿意裹。
徐忠吉:她不愿意裹是不美,嫁不出去。那时候我们裹脚唱一个歌。
马维:叫什么歌?
徐忠吉:是姊妹两个对唱。“叫声我的姐呀,听我把话说,几千年留下的缠脚的习惯,前走走,后倒倒,行走站不稳,你看那大脚的走路多稳当。”妹妹唱的,姐姐接着唱“妹妹你说得对呀,缠脚苦难当,走路和干活都是个没力量”,后头忘了。这都是实话,而且还是很形象的。
马维:那个时候您感到害怕吗?生命老是处于危险之中。
徐忠吉:我这个地方负过一次伤,这个胳膊擦了一下,那是鬼子扫荡,我们上外走转移,转移的时候转移晚了,为了搀伤病员晚了,晚了以后飞机就赶过来扫射,扫射擦了点皮。
马维:飞机在头顶上。
徐忠吉:空中打机关炮。
马维:如果打在别的地方呢?
徐忠吉:那打在别的地方就完了,那机关炮很长的,机关炮的炮弹子弹很长的。
马维:您当时害怕吗?
徐忠吉:后来有点怕,当时好像顾不得。一说好像鬼子进村了,来了以后有些人脸都变色的,着急。一走还得拿着东西,拿着杯子,还得带着吃的,我们百姓平常也得预备下一些煎饼,煎饼干的叫煎饼卷子,干了好放,湿了就坏了,包好了以后来了提溜着就走,谁知道多少天,在外头也得吃。
马维:您觉得您小的时候参加儿童团,参加妇救会做了这么多工作,对您以后有些什么样的影响?
徐忠吉:一个是民族自尊心,抗议战争实际上是一个爱国主义大发展,革命英雄主义大发展,要不然它赢不了胜利,民族自尊心,有时候我们开玩笑,包括我母亲在上海的时候,刚开始日本工业展览会,当时比较先进就是一些布,大家都去看。
马维:那是什么时候?
徐忠吉:五几年。
马维:解放以后。
徐忠吉:解放以后。
马维:到日本工业展览会。
徐忠吉:日本工业展览会我去看,我母亲骂我,她说你怎么那么没记性,我看见日本的帽子,耳朵有一个哈达哈达的,我看戴那个哈达帽子,穿那个大皮鞋,我听着心里提溜起来了,我说这不是和平年代嘛,不一样。和平年代不行,一辈子也忘不了。
马维:您跟您妈妈的观点还不太一样。
徐忠吉:我现在老接待代表团,一年来过几次,有的是侵华战争的成员,一直做检讨。
马维:您妈妈后来一直不能原谅是吗?
徐忠吉:不原谅,一直不原谅,因为她走得早,要不然地震咱们支援她,她准反对。
马维:您对这个问题怎么想的。
徐忠吉:一个是国际领导主义,人民和军国主义得分开,那是军国主义发动还是少数的,打仗的他也很苦。那时候在我们街坊去扫荡他们很苦的,我知道鬼子,没吃,我们粮食为什么教育人民战争的,就是不搞“三光”政策。
马维:烧光、杀光、抢光。
徐忠吉:我们也事先经验也对付,我们来个空室清野,就是藏光、运光、搬光、躲光,这都是总结起来了。就是藏光、躲光、搬光,这个搬是怎么着,他扫荡往前赶,利用空隙,他去过的地方他肯定就不去了,就利用这个躲。所以老百姓的办法也挺多的,实践出真智,都是实践总结出来的。
马维:也是斗智斗勇。
徐忠吉:另外他扫荡,我们到后方去,他扫荡,军点那边都出来了,留下的都是残兵败将的。那挺带劲的,我还跟着去过一次,部队不让我去,我硬去的。也是累赘,一个是爱国热情,好奇心。
马维:现在发展了中日友好关系,他们过来办展览,包括后来您提到的,您还接待从日本来的门球代表团。其中您刚才讲到过一些战犯。
徐忠吉:对,他不是战犯,就是参加过侵华战争。
马维:后来您还跟他们有过交流这件事情。
徐忠吉:他们交流完了请我们吃饭,他做反省。吃完了,说完了,站起来给我们鞠个躬。我们说这是过去以往的事,那个时候也不是人民决定的,少数军国主义决定的,日本的民族自尊心很强的,民族主义很厉害的,能反省觉着还是比较客观的。侵华战争,我们把东西都躲光了,连水都没得喝,我们把水井,水井我们弄好多的柴火躲起来,水井都盖起来,他水都没得喝。
马维:发现不了这水井。
徐忠吉:他找不着水井,没水源,他也是,他就靠老百姓,抢老百姓,老百姓都藏光了,他没有,都躲光了,他没有,他也很难。
马维:具体难到什么程度您见到了吗?
徐忠吉:有一次他没得吃,来我们这儿扫荡,到家里去以后找到花生,他中国话不会说,他知道这是花生以后,就剥花生吃,剥了以后我们以为他吃,剥了以后他弄个袋子装着背着走,背着走细水长流了。他实在是找不着吃的,因为藏光了,所以这个地方,我说抗议战争,农民真出了力。“人人那个都说唉,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唉,好风光;山清那个水秀,多美丽,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唱)
马维:听众朋友,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北京爱家广播《说那过去的事》节目,今天为您讲述的是老妇救会主任徐忠吉奶奶的故事。徐奶奶退休前是一位副局级干部,在北京市妇联工作,退休后她也没闲着,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体育活动。目前,他是东城区门球运动协会副会长,老人家现在每周还会到地坛公园打门球,并且组织参与门球比赛。徐奶奶的老伴前几年去世了,老伴在退休之前曾任东城区政协主席区委副书记,听徐奶奶讲,两个人虽然性格不一样,但彼此体贴,日子过得简单而温暖。
徐忠吉:我们两个性格,他内向。
马维:您外向?
徐忠吉:我外露,他一直说你脾气那么急,那么好说,粗粗拉拉的,我说没办法了,改不了。好老头,他一袋烟,在这个地方,冬天和小老头晒太阳;夏天,树荫底下乘凉。
马维:去世之前也是住在这儿吗?
徐忠吉:住在这里,我们住得是最差的,东城区盖了好多房子,都搬了。
马维:您老伴也是山东人吗?
徐忠吉:山东人,我们是一个区。我们那个区挺好的,1940年开始评先进支部,我们那个区是先进。
马维:您跟老伴怎么认识的?
徐忠吉:参加工作以后,他是少有文化,那个时候高校毕业在我们那就是秀才了。原来他在下面当秘书,又把他调到地委组织部,我调到地委团委,还是组织介绍的,我们俩性格不大一样,我疯,他老实。
马维:我也是听妇联的负责人特别介绍,说您一直特别倡导简单生活的理念。
徐忠吉:对,我生活特别简单。你看我一般营养品我都不吃,但是我不吃这个我活动,我包括参加公益劳动,我家庭生活很简单,孩子都嫌我吃得不好,都给我买,我那个儿媳妇儿挺孝顺,给我买好的鸡蛋。我自己很简单,我就想我喜欢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喜欢吃就需要,不一定是大鱼大肉,我也不吃肉。一个是不上高的比,另外一个,我觉得喜欢就是需要,我喜欢吃,那煎饼我挺喜欢吃的。还有一个我爱动,劳动本身也是锻炼,我不怵干活,我现在岁数那么大了,照干。
马维:不怵干活,干活还不吸力。
徐忠吉:不吸力,我找保姆我觉得是个负担,我自己爱怎么着怎么着,比较自由,比较方便,而且我吃饭也比较方便,我一个菜一个汤。
马维:您自己做?
徐忠吉:我自己做。
马维:对,您身体很好,自己照顾自己没问题。
徐忠吉:对,他们也知道我不太花钱。上一次我丢了一个月的工资,丢了以后我就说,你们有本事就挣,怎么偷,人家说,这个老太太丢那么多钱,怎么还那么好笑。
马维:您怎么丢的?
徐忠吉:这也是因为公事,我们搞门球全国邀请赛,我们发的规程发多了,超重,超重退回来了,退回来拿工资,在这边银行,从银行里的工资以后,我还用一个草编袋,过去大型的草编袋搁里边,搁里边以后我去贴邮票,就这个工夫给我拿走了。
马维:把您取的工资拿走了。
徐忠吉:还好,我平常都用存折包着,存折在底下,留了50块新票在底下,没拎起来。
马维:丢了一个月工资。
徐忠吉:丢了就丢了,我说怎么着,有本事去挣去,怎么偷,他们说这老太太丢了钱还有点无所谓。
马维:您想得开。
徐忠吉:我想得开,我老丢钱。有时候一装,装错的,装这来了。
马维:装漏了。
徐忠吉:装漏了以后顺着脚跑了,我走路又快,后来也是一个破的,黏黏糊糊的一张钱漏不下去,破了以后脚面子上浮着。你那脚上怎么有钱,我一摸都没了。
马维:不太在意这些。
徐忠吉:不在意。
马维:徐奶奶您看今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您看您党龄都将近70年了,68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您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徐忠吉:我觉着不容易,这么多年,风风雨雨不容易。经过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我觉着很高兴。从自己讲,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党员,老同志,老人84岁了,60多年的党龄算老党员,也算老干部。三老,总归得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马维:听众朋友,您现在正在听到的这首歌曲,歌名是《我的家乡沂蒙山》,演唱者是我国著名歌唱家王昆老师,而且这首歌的版本是1964年。也就是您现在正在听到的这个录音是王昆老师在1964年时演唱的录音。到这里,我们今天《说那过去的事》节目就告一段落了,感谢您的收听。在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将和您来聊一个关于家庭的话题。因为马上就要到国际家庭日了,在国际家庭日到来之前,我们特别邀请收音机前的您,一起和我们说一说,在您家里发生过的一些趣事。明天同一时间参与到我们节目中的嘉宾是广播票友苏京平苏老师,也欢迎大家到时收听,并且参与。再见。